累并快乐着 ----教学叙事案例
张 燕 按教学计划,这周要讲授魏学洢的《核舟记》。文言文枯燥乏味,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像《核舟记》这么一篇说明性文言文更是难上加难:逐字逐句的翻译,一段一段的讲解,估计连我都会哈欠连连,且学生该记记不住该背的不会背。所以这次提前几天,我就开始考虑教学方案。网上和手头的资料虽多,却没有太多实用的价值,自己去组织设计,灵感又迟迟不肯光顾。冥思苦想之下,只有慨叹:备课的痛苦谁人知!
终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先布置学生自学,要求有二:第一,可以参阅任何资料。第二,提倡个性化的分析和解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文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的《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没想到,这个“没有办法的办法”竟成了“最好”的办法。
课上,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真正达到了我预期的培养学生创造力,引导他们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目的。在学生自学成果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同学把握课文内容非常准确。于是,在扫除了文字障碍后,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一个问题, 以期通过他们的深入论辩和分析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知。
老师:音乐家通过音乐说话,舞蹈家通过形体说话,文学家通过语言说话,那么雕刻家通过什么来说话呢? 出示幻灯片——课文第三自然段。老师范读,请学生上台表演三个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注意人物的细微差别。 学生三人上台,分别模拟苏轼、鲁直和佛印。其余同学互相提醒学生突出“执卷端,抚鲁直背,如有所语,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又臂”等动作。 个别同学动作错了,下面的同学积极提醒。有时搞得哄堂大笑,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主人公如此,两个舟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请两个同学来模拟两“舟子”的神态。 学生两人上场,根据理解和老师的朗读来做动作。学生互相提醒“锥髻仰面,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的神态刻画。 老师:两个舟子是随从人物,写他们两个是否多余? 学生:不是,应该也是一种衬托。船浆闲置不用,水手没有在岗位上,一个仰天吹哨,一个平静如水。可见真是“泛舟”,可见主人给他们的环境也是很轻松的。
虽然有些同学的观点稍显牵强,语言略带稚嫩,但那毕竟是经过他们自己认真思考而得出的结论。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比得出一个结论更让人欣喜的收获。
这节课,我觉得特别得累!累在我要时时跟着学生的思路走,累在我要刻刻逼迫自己与学生一起去迸发创新的火花。这节课,我又觉得特别得乐!乐在听到那么多精彩的发言,乐在与学生一同感受了“快乐思维”的真谛。
于是,想起某位同仁的一句话——“累并快乐着” 张燕
|